第三节 弹力本节教材分析:本节课围绕弹力展开,首先通过实验,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任何物体都能产生形变,再从理论上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则通过实例的分析,在具体情境中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应用于实际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经常遇到的大都是支持物的支持力和绳的拉力,教材着重讲解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方向,至于这两种情况中弹力的大小在解题中往往是未知的,需要列出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方能解出。因此这里一般不涉及求解支持力和拉力的较复杂的题目,作为特殊情况,可出现应用二力平衡求解的题目。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正确画出它的方向;3、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4、 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5、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教学难点:1、两物体间接触时是否有弹力的判定方法;2、弹力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细木杆、钢板尺、弹簧、玻璃瓶、红墨水、细铁丝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主要过程:一、 引入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板,撑杆跳运动员要使用撑杆,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这样做是为了利用它们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什么是弹力?弹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二、 新课教学(一)形变: 演示:1、取一根细竹棍或细木杆,把它压弯后可以把跟它接触的物体弹出去; 2、取一长的薄钢板尺,支住它的两头,在其上放一重物; 3、用一根弹簧,下挂一个钩码,弹簧被拉伸。 上述三个实验中的物体的共同点: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问:把书放在桌上;用手压空玻璃瓶。书桌和玻璃瓶发生变吗? 演示:按压装满水的玻璃瓶,当用手按压玻璃瓶时,观察到水顺管上升,除去压力之后,水又流回瓶中。 师生分析:用手按压瓶子,瓶子发生形变容积变小,水顺管上升,除去压力,形变恢复,水又流回。总结:1、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2、有的物体形变程度明显,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二)弹力的产生条件: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若超过物体的弹性限度,物体的形变将不能完全恢复。 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