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力的分解1 教材及学情分析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2 设计思想(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4 教学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5 教学难点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6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2.力的分解概念学习力的分解,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用一个力代替,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