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材分析: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之间,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探究性实验比以往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难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讲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从牛顿第一定律过渡到确定研究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上,是本节课难点之一。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的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都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探究性的实验初中没有接触过,对于学生现有的能力来说进行实验的设计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体现学生重在参与的思想,逐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多的看到探究的思想,感受探究的乐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与质量也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能根据数据结果得出结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教学难点: 1.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2.实验的操作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第 1 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第 2 课时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第 1 课时:设计实验方案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心 爱心 专心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这一定律向我们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含义?(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3、惯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