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生成”:新课程教学观的灵魂──《师说》教学案例 近日,我观摩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讲授内容是对韩愈《师说》一文的分析。上课不久,当老师讲解到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时,有学生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进而议论声越来越大。该老师不得不停下课来询问同学们在议论什么,学生(甲)站起来大胆地指出:我们在讨论韩愈的观点,我认为他的这个观点不正确。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马上跟着附和。 很明显,这是执教老师在事先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这些听课人也都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拭目以待老师怎样来应付这个场面。该老师并没有打断和阻止学生的思路,而是在刹那间的紧张之后向该学生进行征询:为什么不正确呢?因为古代的学者未必都要有老师,有了疑惑以后也未必都要从师,其中也不乏有自学成材的,比如王冕、孙康、苏秦等。那你的观点和看法呢?我认为韩愈的观点过于强调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这是一种不鼓舞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极端表现。哇塞!下面一片赞叹声。 老师也对该同学的思想进行了表扬:很好,看来你是进行了仔细的大胆的思考,你认为韩愈的观点与现行的新课程下教学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吧!(该老师幽默的表述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许多)那么,哪位同学还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学生(乙)立即阐述道我认为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要想成为一个学者是必须要有老师指导的,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况且在那个时代个人自学成材的环境因素是受到严格制约的,该观点也马上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支持。课堂了立即形成了两派针锋相对的局面。该老师随即调整了预定的教学策略,很好,下面我建议同学们现在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怎么样?OK!OK!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迅即分成了正方(赞同韩愈的观点)、反方(否定韩愈的观点)两个阵营并自行调整了座位。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双方围绕着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以及社会背景、教育环境、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评价的标准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是很前卫的,甚至令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惊讶。最后,老师对讨论进行了总结,他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再进行思考,分析韩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并结合现实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