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登鹳雀楼》试释-

《登鹳雀楼》试释-_第1页
1/18
《登鹳雀楼》试释-_第2页
2/18
《登鹳雀楼》试释-_第3页
3/18
《登鹳雀楼》试释 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首先,让我们看看鹳雀楼这座古建筑。 二、 鹳雀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阁合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旧址位于蒲州城西南黄河岸畔高阜处(今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上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大河就是黄河。鹳雀楼由于前瞻中条山,下瞰滚滚黄河,气概显然雄伟壮观,又加上位置优越西傍长安,东临洛阳,所以历代都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此登临赋诗。《全唐诗》中便收录了有关鹳雀楼的诗不下三十首,当然王之涣这一首五绝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滨临黄河岸边的名城,远在战国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时便在古蒲津渡口架设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依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当时是以竹索修建,而横跨黄河两岸的浮桥因为大水汹涌的关系,所以时常发生桥断船沉的意外事故,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 724 年)下诏重新建设浮桥。依照专家的说法,这座新建的浮桥是由两座连船百艘的曲浮桥相会合于河中的中间岛而连成。原先是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铸造了各重五千公斤的八尊大铁牛和八尊大铁人策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即两边各有四铁牛四铁人)更在中间铸造了铁山二座,铁柱十八根作为铁锚,由粗约三十毫米的铁索连在铁牛铁柱上,八头大铁牛便像浮桥在两岸的桥头墩一样镇守着大河两边。这座跨河的蒲津浮桥虽然时有损坏,但经过维护保养,竟然一直使用到明朝!后来是因为黄河主流改道和河水泛滥,浮桥以及铁牛铁人才被埋在泥沙之下。1988 年八月,考古学家在蒲州黄河故道上发掘出四尊镇桥铁牛、铁人,抹去泥沙后发现铁牛竟然不生?也不腐蚀,经化验是由七种金属铸成的。而在蒲州蒲津浮桥的这一端,便是临河的鹳雀楼之所在!鹳雀楼自宋代以后便不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登鹳雀楼》试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