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素材_第1页
1/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素材_第2页
2/2
《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个朝代的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的意识,探讨着生命的现象,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但两位作者的对生命的思辩意识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尝试分析之。表达方式不同在两篇文章中王羲之和苏轼都阐明了生命之理,但他们的说理方式不一样。《兰亭集序》说理比较直白,谈到死亡是人的归宿时,作者就直呼:“终期于尽”;谈到死生是人的大事时,作者就高喊:“死生亦大矣”;他不同意庄子的“齐死生,等彭殇”的生死观,就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直白的说理方式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赤壁赋》说理十分形象,作者把他对人生的见解隐含在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里,始终围绕着江水和明月这两个具体的意象展开话题,借助对比、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自己与凡夫俗子无别,只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象地写出了常人承受不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打击的痛苦之情;“客亦知未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借江水与明月形象地阐明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思辩内涵不相同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当时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这个时代却又无能改变它,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兰亭集序》也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但可贵的是王羲之虽出生高门,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那些“名士”一样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中懂得了人生要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在世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可以这样说,王羲之对流逝的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着的反映,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最好见证。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他的思想跟王羲之相比要复杂得多,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儒家政治思想成就了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佛老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豁达、超然;道家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与《赤壁赋》生命意识之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中必修2语文素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