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精品学案【学习过程】知识突破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 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3)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文章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