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政论文,特别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语言富于逻辑性。为了做到条理严密,气势畅达,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精密的思想和阐明深奥的道理,有时用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种句子的思想内容我们必须对它的语言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可能做到政治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现举教学该课中一个 180 多字的长句为例做一个说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的:(1)去枝叶,找主干。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2)抓主干,理枝叶。去枝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主干。抓住主干以后,又须回过头来清理枝叶。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