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学资料(9)(二)何晏《论语集解》在思想系统上的不足依上节所论,何晏《集解》之「道」是「自然事象」与「价值自觉」两个领域的原理或形上律则,类似的思考也表现在汉代儒学的各种面向上1,如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说而倡天人相应,天人相应说将价值根源源归于「天」,使得德性标准不在于自觉,而在于天道上。以人合天,乃为有德,于是儒学由孔孟主体心性自觉之主张偏向于对天道的追索上2。何晏《集解》既多用《易传》之言,可见他整个思考的体系深受《易传》的影响,然而《易传》为对《易经》之诠解,故其解释唯一方面受到卦、爻形式及原始卦、爻辞的限制,一方面可以藉复杂的形式,表现为层次丰富的理趣。何晏以《易传》思想转而注解《论语》,《论语》并无《易经》的卦爻形式,故其诠解必有所调适转换。首先可以注意的是《论语》或《集解》中,并无《周易》或《易传》中的阴、阳及干、坤的概念。《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第一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第五章)《易传》虽以「道」之「存有」贯串「自然」与「自觉」两域,但也将二域分别属于干、坤;阴、阳或其它对立的语词下,故自然事象的变化可以用对立元素的相摩、鼓荡来说明;而在人事领域中,主观之「德」与客观之「业」(命),也可以用对立语来说明,如以「干-以易知-易知-可亲-可久-贤人之德」来说「德」;以「坤-以简能-易从-有功-可大-贤之之业」说「业」或「命」。结合自然事象的相生、定位及人事领域的德、业之说,《易传》似乎也显示为「成己」(德)、成人成物(业、命、物)的思想。从乾坤或阴阳成道的立场,「德」与「业」(命)有别而不分,义、命或德、业并不分立,所以德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