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 语 > 选 读 》 教 学 资 料 (10)4 、钱穆对《论语》的认识与理解4.1 《论语》的义理是一种“通义”之学自“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言论及50-70年代间中共视孔学为“封建思想”等,许多未曾读《论语》的“现代人”或被“批孔”的言论所误导,认为孔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落伍的思想。钱穆选择注释《论语》为其治学的一个环节,除了它代表中国文化的特征外,钱氏也认为它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或种族国界的道德价值取向。这便是“通义”之价值。什么是“通义”呢?他在〈学而〉篇第一章句,便开宗明义的交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学: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1钱穆认为孔子的启示是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由此看出,钱穆对孔学的认识,乃肯定它有一种“通于古今”之道理。例如,他解释孔子说“君子不器”时,指出“不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他指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论,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2 这表示钱穆能看出孔子之教训,往往有不受“时空”所限的道理,这便是他所谓的“通义”。一种道理所以能通古今,必定是非常切合“人心”或“人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变成毫无价值。譬如,他在注释“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说: 本章发明孔子对祭祀之意见。然孔子平时似未1 《論語新解·學而篇》,頁5。2 同上,頁50。曾特有一番理论以表达其对祭礼之意见,本章亦仅就其日常之心情实感而道出之。此等处,学者最当细细体玩。因孔子论学,都就人心实感上具体指点,而非凭空发论,读《论语》者首当明白此义,并当知吾人虽生两千五百载之后,而有时我心之所实感,仍可与孔子当年有同感。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可于孔子之言,弥见其亲切而有味。3有祭祀经验的人,无论是“祭神”或祭祀逝世的亲人,大体能体会孔子所谓“祭如在”的意思。孔子没至今虽已相隔两千五百年,然此话还有亲切之同感。因此,钱穆说“孔子论学,都就人心实感上具体指点,而非凭空发论”,又说“人心大同,不为古今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