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浅论陈奂生的喜剧形象【内容摘要】 小人物之所以是小人物,是因为他们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然而,就在高晓声笔下,却有着这么一位小人物——陈奂生。这位令人难忘的主人公,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轰轰烈烈、大波大澜的故事去描写,而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截取凡人小事,去捕捉细微的生活情节,从实处着墨,揭示着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从陈奂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悲喜的命运,是他矛盾慌乱的心态,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关键词】陈奂生 奴性思想 农民意识 阿 q 精神 【正文】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显露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困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陈奂生作为这一时代的缩影,他是走在时代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极度的贫乏。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的陈奂生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的,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陈奂生们依然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他坚韧的生活态度中,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麻木;在他务实的精神后面,还有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在他乐观的情绪后面,还隐藏着以愚昧和奴性为核心的“阿 q 精神”。总的来说,陈奂生物质生活的改善给我们的是喜讯,然而也揭露了陈奂生背后的灵魂,这无疑也是一种悲哀。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陈奂生的喜剧形象。一、自卑自贱的奴性意识。陈奂生所特有的奴性意识与他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