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司马迁被赞誉有“良史之才”,对于笔下人物,无论贵贱、贤愚、尊卑、优缺,都秉笔直书,因而《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卓绝千古。本专题由《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组成。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司马迁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李将军列传》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侯。第 6 课 高祖本纪 [学生用书 P19])一败涂地公元前 209 年,由于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大起义爆发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当时还只是沛县(今属江苏)的一个小官吏。一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农民到骊山服劳役,押送途中,有好几个农民逃走了。刘邦心想:这样下去,或许未到骊山,人就已经逃光了。于是,刘邦就索性让农民自行逃走,并说:如果不想走的,就留下来起义。许多农民就在刘邦的带领下起义了。这时,全国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沛县县令出于大势所趋,也打算像其他郡县一样响应起义。刘邦的密友、沛县县吏萧何、曹参趁机向县令进言,劝他请刘邦回来辅佐,县令应允了。但是,等刘邦带人真的来到城下时,他又反悔了,还差点把萧何、曹参杀掉。萧何、曹参连夜逃出城门,找到刘邦,与刘邦一起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里,鼓动县城百姓杀死县令,响应起义。县城百姓一举响应,杀死了县令。刘邦带领起义军进入城里,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沛县百姓一致推举刘邦当县令。刘邦说:“如今天下混乱不堪,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假使你们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累及诸位父老乡亲肝脑涂地。请你们另行推选比我更能胜任县令一职的人吧!”但是,众百姓不依,萧何、曹参等更是一致拥戴他。于是刘邦聚集人马,在沛县正式举起了起义的旗帜。“一败涂地”的原意是:一旦失败,就要惨遭杀害,肝、脑涂于地上。今义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