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1页
1/3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2页
2/3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_第3页
3/3
名二子说(自读课)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相关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 11 岁,苏辙 8 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不幸不用,犹当以甚所知,著之翰墨,使人有闻焉” (《历代论》),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文意感知这篇文章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说明苏轼、苏辙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思维导图\s\up7(善处乎祸)→矛盾一、古今异义虽然,去轼古义:虽然这样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二、一词多义1.职2.去3.与4.乎5.焉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在外面(2)名词作动词名二子说 给 …… 取名 四、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皆有职乎车。(状语“乎车”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乎车有职”)1.苏洵给苏轼取的名有什么用意?明确: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推测一下苏辙的性格。明确:“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6课 名二子说(自读课)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版高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