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辩”“论”等。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原__毁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 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