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 杀 人 者一般人阅读小说,首先关注小说是否有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大肆渲染的环境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否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但海明威却抡起“板斧”,“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英国作家 H.E.贝茨),呈现给读者一个凝练却又包蕴丰富的故事。字音辨识(一)单音字短铳(chònɡ) 绷紧(bēnɡ)熏肉蛋(xūn)胳膊肘(zhǒu)霰弹枪(xiàn)赫奇(hè)(二)多音字吓 角字形辨认 词语辨析大概·大约“大概”,副词,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如“老校长大概五十来岁”,“乌云满天,大概要下雨了”。“大约”,①大致,大体。②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③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当然·诚然“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诚然”,①副词。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如“山区的风俗,诚然如你所说”。②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如“内容诚然很好,但文字还不够精练”。镇静·镇定“镇静”,平稳,冷静。如“保持镇静”,“镇静果敢”。“镇定”,稳定,不慌乱。如“镇定自若”。熟语积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海明威(1898—1961),美国小说家。1954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 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代表作有剧本《第五纵队》(1938)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 年代后,他继续发展 20 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2.写作背景《杀人者》写于一战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小说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美国生活的众生相。[文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