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篱笆那边》的教学和思考过去,我们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这给以往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代表现代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让语文教学充分凸显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说起来,语文教学包含人文精神,这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在特别强调工具性的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完全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恐怕也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在我们进行课程教育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强化人文精神方面做些什么呢? 许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往往只是常识。比如,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当代青年最缺乏的,最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引导的人文精神究竟有哪些?从理论上说,也许我们对于在语文学科中突出人文性的呼唤并无大的分歧和抵触,但是,就实践意义上说,对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不同的教师之间,却可能相去甚远。 我以为,最根本的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内容。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懂得和获得思想的乐趣,自觉维护思想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平等与自由的空气;自觉养成热爱科学、讲求理性、尊重别人的意识和习惯,等等。而我敢说,这样的人文精神意识,我们许多教师和学生还是严重缺乏的。因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不少教学工作者也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一、教案设计的困惑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这是一首小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她是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就在高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外国诗歌单元中我们和她邂逅了。 诗作没有更多的意象,意境神韵之类,在这里似乎都无从谈起。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觉,不怕内容多得讲不完,就怕内容简单得没话说。而我们面对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教材。 当然,进行教学还是有办法的。这里有象征手法。比如,“篱笆”象征着规矩,戒律,阻隔,或者是保护;“草莓”象征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些内容不需要你喋喋不休。这里还有心理描写。“我”的内心矛盾,对于“上帝”心理的猜测,以至于人的天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诗,有值得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