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像一个孩子——读狄金森《篱笆那边》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她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深居简出,学是在这样的人生的大孤独、大寂寞中倾听和发现自己,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她的诗,诠释了人生、爱情、艺术、死亡诗深奥的人生命题,以其独来独往的姿态为美国的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的名作《篱笆那边》,虽然语言浅显,但却如蒙娜丽莎唇边的那一抹神秘的笑意,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那边” 即意味着一种距离,正是因为距离,草莓也就更具有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也更是因为距离,才更点燃了人们追求探索的激情。葡萄牙著名作家佩索阿说:“我是一座桥,架在我之所无和我之所愿之间。”的确,只要能固守一份无悔的信念,就一定能爬过“篱笆”,拥有那份美丽的向往。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拥有的同时也意味着付出,要得到草莓,也就要付出“脏了围裙” 的代价。也许对草莓,对那个美丽的诱惑来说,这个代价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攀着篱笆的手却迟疑了,因为一个巨大的身影——上帝,正在用威严的目光盯着“我”,所以,那红红的、甜甜的草莓虽在枝头向“我”招手,但只能成为一个甜蜜的诱惑和永恒的遗憾。这是一个可以拥有却不曾拥有的故事,故事的链节在那个未出场的上帝的手中断裂,“上帝”究竟是谁?我认为他是那个在成熟中沾染了世俗尘埃的另一个“我”。成熟使人拥有智慧,但成熟带来的理智也往往凝固着人们汹涌如潮的激情。所以在那些美好事物的时候,正是成熟让我们选择了放弃。这正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哼哼和唧唧在奶酪失去时所遭遇的人生尴尬。“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的快乐时光,童年的那个纯洁的近乎透明的自己,是每一个走向成熟的人记忆中的一方净土。每一个成人都有过童年,也都有过爬过“篱笆”,摘到那颗“红草莓”的喜悦。狄金森用平实的语言,寓言式的故事表达的是一个深刻的见解,它告诉渴望成功的人们:追求,就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勇敢而专注,如果首鼠两端,最终只能尝到失败的苦果,决然不会是成功的红草莓。 再换一个角度,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毕竟,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那么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