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3.以鉴赏屈原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一、基础知识积累一、1.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屈原,名平,字 原 ,战国中期 楚 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 20 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包括《国殇》、《湘君》等十一首诗歌。《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妇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以舜二妃为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发追念湘夫人的情怀,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屈原开创了新诗体 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离骚 》与《诗经》中的“ 国风 ”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其它特点 “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