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到中学教书 今天早上看到一条新闻,清华大学程代展老师的博士生萧杨放弃科研,选择了中学。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人才浪费,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博士,最终却是去中学教书。程教授内心也是愤愤不平:“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萧杨这样有天赋的理工科博士。他在博士阶段的积累几乎用不到中学教学中去,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几乎白费。难道让他去和中学生讲微分流形、鞅不等式等知识?”而萧杨说自己逃离科研选择中学,主要是对科研没兴趣。 博士到中学教书,无所谓人才浪费不浪费,谁也没有规定博士必须搞科研,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要求我们首先要尊重人的自主选择权,这是最基本的。谁也不能打着高尚的旗号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搞科研是一种人生选择,教中学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如果说教中学就让中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这种说法未免危言耸听。中国有没有科学家的问题显然不是教不教中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术评价机制和自由学术思想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自由的创新环境,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评价机制,中国的科研不可能有标志性的突破。 不过我所思考的是,萧杨博士为什么会对科研失去兴趣。这首先是一个心理问题,他的内心对搞科研充满了厌恶,但是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萧杨说自己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萧杨如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机器零件化”,将每个学生当作“螺丝钉”铸造,我们的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机器加工厂,作为原材料进来,作为成品产出,结果就是学生的棱角不断被磨平,学生的思想不断被平庸,学生的创造力不断被毁灭,于是每个学生都成了“听话的人”。最近听说某领导在选择班主任的时候,要选那些“听话的班主任”,一个听话的班主任怎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呢?“听话”听起来多么高尚的一个词,但是我们完全没有想过学生的感受,听谁的话,为什么要听他的话,他的话包含多少真理他的话是不是仅仅是一种权威,这些问题我们都忽略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空洞的“听话”所以,我特别能理解萧杨所说的“对学术没兴趣”的结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 其实,搞科研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兴趣问题,也是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问题。如果国家不能够保证科研工作者的物质生活,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