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九叶诗派 问:能向我们介绍介绍穆旦本人的情况吗? 答:教材中说,我们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增加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了解。但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穆旦生平的介绍,在专科教材中也很少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多用一些篇幅进行介绍。 穆旦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1918 年农历二月廿四日生于天津,比曹禺小 8 岁,1977 年 1 月 26 日在天津病逝,终年 59 岁。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 年 9 月(11 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 年(16 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1940 年(22 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 年 2 月(24 岁),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5 月到 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 。1945 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 年 5 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 年 2 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他的这三部诗集均很快在香港再版。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 20 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 1939 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这时,他的作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