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原生与本能的力量—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自然的治疗:地坛——人生的导师 对生命的感悟可以说是自小而知的。怕火烧,怕水烫,远离危险,不能爬高等可以说是幼年时的感悟与经验。再如面对困难与挫折,师长们教导说要有克服的勇气与毅力,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而有所收获。自小而大,我们涉足面的不断扩大,未经验的事越来越多,每一种新鲜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命的颇具诱惑力的一面,同时又增加了我们对于未创世界的风险意识。《散步》讲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相互扶助的事情。其尊老爱幼,充满强烈温馨气氛的伦理美德便是一首战胜严寒、喜迎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意义》则直接教给人一个严肃的思考: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的小桃树》,说的是一个在旮旯里不受人关心的丑小鸭不断长大的故事。虽说无情的风雨残酷地袭倾着,然而小桃树却能顽强地对抗着。生命的积极意义不是正在这里吗? 《我与地坛(一)》也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 文章以“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作者说:“这古园仿佛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值得我们来推敲。我们不禁要问:他(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发问下去。但问题显然在本段内难以找到颇具信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五段时,我们才渐渐地理出文章的一些眉目来。于是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了。 作者在他那金子般的二十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够充分地理解他的难耐而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我想作者他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二十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们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我们看,在作者他的逃避在这个园子中,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感悟到在他面前的这个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给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