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分为两段,两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并分析问题,即“为什么”,第二段是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接着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举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二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2.“兴贤”有什么重要意义?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有贤而用”之后,社会将出现廉洁清明的局面。(2)君王要做到以下五点才能“兴贤”: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关的历史人物,分析他们怀才不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学过的课文涉及怀才不遇的有屈原、李白、白居易、苏轼、苏辙、辛弃疾等等,他们或不被君主所用;或不容于世俗之人;或被小人所害;或因仗义执言而遭贬谪等。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虽扰攘之际 虽:即使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解析】 众:一般人。【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B.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C.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解析】 A 项,“才能”,古义:才干出众;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B 项,“然后”,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