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_第1页
1/15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_第2页
2/15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_第3页
3/15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塞上听吹笛◎释标题“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知作者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明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析技巧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提示: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悟意旨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请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参考答案:我认为并不低沉。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释标题“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知作者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任嘉州刺史。先后两次出塞约六年。描绘边塞风光之作,瑰奇壮丽,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与高適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明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