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浒传》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中有起伏有致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典型的人物行为,这些都是我们破解主人公李逵形象的钥匙。学习本文,要了解李逵办事鲁莽、草率,又能伸屈自如、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学会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两年(1331)登进士,后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宋代说书技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 36 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集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说的就是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 36 将的绰号姓名等。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不同。这与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1. 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哽咽蹊跷黑旋风弩绾绿林狄太公蹙畜牲筵席裴云鬓花颜瞒不住——朴朴素宿宿歇朴刀星宿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huáng 恐bó 父彷 huáng梁山 pō弹 huángchuānɡ 口积 zǎn寒 chenzàn 扬——3.集词语(1)课本中的词语、成语口是心非: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造次:匆忙,仓促;鲁莽,轻率。蹊跷:奇怪,可疑。1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2)与《水浒传》有关的歇后语老虎扑食——三股劲李逵上阵——身先士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