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预习案【教材助读】一、 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 年赴日本留学,1921 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 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 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 年 12 月发表《迟桂花》,1933 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 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二、了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从1921 年到 1933 年 4 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 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三、题目注解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30 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 的意思。人们对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 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 的景色。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四、夯实基础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清楚,还要注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认真巩固落实。1、 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