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杂说 日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 杂说 日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学案_第1页
1/4
高中语文 杂说 日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学案_第2页
2/4
高中语文 杂说 日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学案_第3页
3/4
日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日喻苏 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 ,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 , 或即其所见 而名之 , 或莫之见而意之 , 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解析】 达,知道、明白。【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 B 项,“其”,均为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 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 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D 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答案】 B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B.南面称孤,系狱抵罪C.仆以口语遇遭此祸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解析】 以为,认为。B 项,南面,古义,面朝南;今义,表方位。C 项,口语,古义,言语;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杂说 日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