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案【课前导学】一、写作背景:1911 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 1913 年至 1918 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 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 年 9 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 年 4 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 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 1911 至 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 年 1 月号。二、文体常识:1、词: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_________,最初称为“曲词”或“_________,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__”。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的长达十一字,短的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为“_________。根据篇幅大小,词可分为_________(58 字以内)、_________(59--90 字)、_________/慢词(91 字以上)。2、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其段数、句数、韵律、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典一般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加上小序。《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_________ ,“长沙”是_________ 。三、语基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 ) 橘子洲( ) 百舸( ) 怅寥廓( )峥嵘 ( ) 方遒 ( ) 浪遏飞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挥斥方遒 (2)激扬文字(3)粪土当年万户侯 (4)到中流击水【课堂导学】(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 1—4 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 。 “霜天”即: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答: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句子? 答: 。(二)阅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