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五 今别离(其一)一、认字音车舟载离别(zài) 绸缪(chóu)(móu)万钧柁(duò) 倏(shū)二、识词语1.一刻既万周 既:已经2.眼见双轮驰 驰:旋转3.益增中心忧 益:更中心:心中4.并力生离愁 并力:合力 , 一起 5.明知须臾景 须臾:片刻 , 短时间 6.不许稍绸缪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7.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 , 忽然 8.归定留滞不 不:通“否” , 是否 三、背佳句1.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2.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3.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4.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5.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6.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说作者【简历】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作品】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评价】 清末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寻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诗来,饶有新意。链常识诗界革命诗界革命是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时期,诗歌呈现衰落趋势,有识者早已表示不满,并力图改变。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光绪十七年(1891),他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更直接称自己的创作为“新派诗”。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知文意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今别离》共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副标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这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