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课 长恨歌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技能目标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认识作者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和对李杨爱情的同情[知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知背景]天宝十四年(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人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事情。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知常识]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体裁代表作品特点歌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① 篇幅可短可长;②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 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④ 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歌行高适的《燕歌行》等一、字音识记1.回眸(móu) 2.粉黛(dài) 3.仙袂(mèi)4.鼙鼓(pí) 5.城阙(què) 6.花钿(diàn)7.萦纡(yū) 8.旌旗(jīnɡ) 9.踌躇(chóu)10.衾被(qīn) 11.临邛(qiónɡ) 12.绰约(chuò)13.玉扃(jiōnɡ) 14.迤逦(yǐ lǐ) 15.凝睇(dì)16.人寰(huá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