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1)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2)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始步入仕途。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3)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4)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父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