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褒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2.广泛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3.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 ,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经典原文 7 《朱子语类》三则◎走近先贤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178 年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1181 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成就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3.朱熹的理学思想(1)理气论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2)动静观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3)格物致知论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4)心性理欲论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5)美学思想朱熹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4.思想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