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经典原文 3 晋灵公不君◎走近先贤文宗史圣——左丘明1.生平简介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2.地位影响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背景呈现《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宣公二年,即公元前 607 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公元前 620年至前 607 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战士: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