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中的情与理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离开思想内容,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 《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反动统治者的批判,是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他以这种思想观察中国的现状,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现钞换银元的小事,与鲁迅先生的思想结合,无意中想到“变成奴隶,万分喜欢”,是为必然中的“突然”。假如,鲁迅先生不曾深刻剖析国民性,包括对自己的严于解剖,是永远不会“突然起了另一思想”的。 文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一句话中的“我们”,是包括鲁迅先生自己在内的。换银元的事是先生亲历,觉得“安心,喜欢”也是先生自有,伟大如先生,尚且有此意识,可见“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对人们,对他自己,有多么大的震动。先生自己觉醒,也以此觉醒他人。《漫笔》一文,觉然而出。 二、历史的证明 鲁迅先生有了“另一思想”,并不就此止步,深厚的史学修养、崇高的责任感又使他将敏锐的目光投向“奴隶心理”的来源。首先是历史上官匪一类的残暴,接着是百姓们无可奈何的境遇。存在决定意识。处于封建时代的人民,即使有多次英雄的反抗斗争,仍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想做奴隶而不得,或者暂时做稳了奴隶。”“先儒”所说的“一治一乱”,也只是表面的概括,百姓们是受害者,鲁迅先生对他们是怀有极大的同情的。文中一句话“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一“争”字即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人民的反抗,但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是“没有争到过”,而不是“没有争过”。也就是说百姓做了奴隶都喜欢,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当历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