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 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最后留下的作品之一。作者借由一次夜渡大海的经历 ,展现出老而弥坚的性格和旷达的襟怀。苏轼晚年受政敌的迫害,被贬至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召还。诗人北归途经琼州海峡时,连日的风雨突然停止,云散月明,一派蓝天碧海景象。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他将自己被贬谪海南视为一次“奇绝”的经历,通过比拟,形象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寄寓了诗人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 以及豁达乐观 的情怀。全诗前半部分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部分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首颔两联句句双关,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始终清白自持、最后终于履险如夷的经历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幻结合无痕。颈联则宕开笔墨,直抒胸臆,坦陈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得失、齐荣辱的情怀。最后一联更是他屡经风波、年纪虽老而骨气不衰的倔傲性格的写照。【思考】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见《方山子传》一文此栏目。[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作者第二次游览赤壁,离上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是一片初冬景色。作者描绘了冬夜的江岸,渲染出山间的凄凉气氛,并写出他独自登高而引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梦境结束全文,流露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一、字音临皋(ɡāo) 坂(bǎn)巉岩(chán) 蒙茸(rónɡ)缟衣(ɡǎo) 畴昔(chóu)惊寤(wù)二、通假字① 以待子不时之须 须 , 通“需” , 需求 ② 反而登舟 反 , 通“返” , 返回 ③ 俛而不答 俛 , 通“俯” , 低头 三、一词多义(1)适(2)过(3)举(4)顾四、词类活用① 行歌相答 名词作动词 , 唱歌 ② 履巉岩 名词作动词 , 登上 ③ 踞虎豹 名词作状语 , 像虎豹 ④ 掠予舟而西也 名词作动词 , 向西飞 ⑤ 羽衣翩跹 名词作动词 , 穿着羽衣 ⑥ 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 , 以……为乐 五、古今异义①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