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陆文学自传“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这是唐朝诗僧皎然曾写的《寻陆鸿渐不遇》,诗中的陆鸿渐,就是写出《茶经》的陆羽。陆羽与皎然是一对忘年交。皎然长陆羽 29 岁,两人情深意厚,一僧一俗,陆羽在自传中称为“缁素忘年之交”。在皎然的 28 首茶诗中,其中寻访、送别、聚会等与陆羽有关的达 12 首,还有多首联句,为咏陆羽诗之最,是研究陆羽的重要文献,从中可看到两人非同寻常的友谊。可以想象,皎然写了这么多诗,能诗的陆羽一定会有和诗酬唱,可惜陆羽未能留下更多诗文,谨如欧阳修在《陆文学传》中所说:“它书皆不传,独《茶经》著于世尔。”(选自齐鲁青未了的博客)美字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美文陆羽和茶经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古称复州竟陵县,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竟陵建有陆羽公园,公园内有由六根红色立柱支撑并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亭子——陆羽纪念亭,附近还重修了一处三眼井。这处三眼井,上面盖着一块八方形的巨石,高出地面约五公分,巨石板上,三个不大不小的圆孔留下道道绳痕,每孔可容一只小木桶入井汲水。传说这口三眼井是陆羽当年汲水煮茶用的。建造陆羽纪念亭之后,又续建了占地 9 900 平方米歇山顶,飞檐斗拱,形若圣庙的陆羽纪念馆。这些相关建筑物的兴建,据说与周总理有关。1954 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周总理交谈时,提及了陆羽写的一本《茶经》在印度流传,并高度评价了《茶经》对饮茶、品茶及对茶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周总理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了此事。总理的话传到了天门,经考证,得知陆羽确系竟陵人。如今竟陵的古雁桥、鸿渐关、雁叫关等处,都是陆羽时代留下的遗迹。陆羽从小聪颖,跟着禅师读书识字,参禅拜佛,很有长进。然陆羽性格孤僻,个性固执。在寺内做小和尚,却不愿削发受戒,智积禅师多次劝说,终不从。师怒,罚在寺内种菜、洒扫等劳役。陆羽志不在佛,遂趁禅师不注意时,逃出庙门,到四方游历。他历尽千辛万苦,北临义阳(今河南信阳),西游巴山峡川(今湖北巴东一带),东至吴越(今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到上元初年1(760),他定居苕溪,自称桑苧翁,又号东冈子,以嗜茶著称。他在这里经常肩披纱巾,身着短褐,脚著藤鞋。独行山野,到处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考察茶事。有时杖击林木。手扶清流,诵经咏诗,流连忘返……经过多年潜心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