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走近先贤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1.生平简介伽斯那,又称僧伽斯、僧伽先,是五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求那毗地,天竺人。伽斯那的弟子。南齐(479~502)译经僧。他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齐建元初到京师,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迭相供请。2.主要成就伽斯那著有《百喻经》,永明十年求那毗地将其译为齐文。◎背景呈现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深奥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稳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国学链接譬喻释理的佛经——《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它是一部以寓言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1.“百”字的由来“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2.体例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3.内容(1)动物寓言五篇,这五篇寓言将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读来新鲜有趣。但这里动物们所比拟的人却并非睿智机敏的智人,而是愚痴乖戾、蠢笨无能的痴人。(2)嘲讽痴人的故事九十三篇,占绝大多数,所摹画的全是些幽默可笑、滑稽荒诞的故事。故事的戏剧性在于痴人自有一套愚人的思想方法和处世规则:所思所虑明明是谬误,却还自以为高明;所作所为虽极其粗憨迂阔,但他们干这些蠢事时却始终有一股认真劲儿。作为局外人冷眼静观时,对他们的执着自不免或唏嘘嗟叹,或嗤之以鼻,但同时也必定会心有所悟。《百喻经》的最后一部分是一篇偈颂。在偈颂中,伽斯那引用两则有关药物的比喻,对九十八篇譬喻中故事与说教部分的关系,以及他纂集本书的旨趣作了形象化的说明,其中阿伽陀药一喻尤其恰切。4.艺术特色书中故事短小生动,设喻巧妙,文学性、可读性很高,对佛教术语的解释细致富于哲理,不仅能让普通大众理解深奥的佛法义理,还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