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昭明文选》的知识《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 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编选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昭明文选》的作者是萧统。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 531 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30 卷,共收录作家 130 家,上起子夏(《昭明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昭明文选序》)。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 大类,又分列赋、诗、骚、诏、册、令、教等 38 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 15 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 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的批评。《昭明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昭明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