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间性与未来 传统问题实际上是文化讨论中的核心问题所在。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这个问题上。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从目前看来,国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这种倾向认为,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因此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既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当然,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文学中的寻根意识,自有作家们的一番辛酸苦辣在内,其原因的复杂与今后实际走向的必然多重分化,实非一时所能说得清楚;从七十年代末的“伤痕文学”如此快地走到今日这种“文化文学”(我们姑且这么称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如何评说,恐怕目前也还为时过早。我们这里想要说明的只是,在对“五四”进行再认识之时,必须对“传统”问题本身也进行一番再认识;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应该首先在理论上或方法论上对“传统”本身作出新的理解和认识,换句话说,当我们大谈“文化传统的断裂”时,当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补接”文化传统时,不妨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一下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究竟什么叫“传统”?究竟怎样才是或才能继承“传统”?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引入“时间性”(Zeitlicbkeit/Tem-porality)这个概念,其特点是带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我们现在可以问,从时间性上讲,所谓的“传统”究竟落在那一个时间维度上? 以往的通常看法实际上多半是把“传统”与“过去”等同了起来。尤其是那些特别强调传统的重要性的论者,他们所说的“传统”无非就是“过去”或说过去的东西。把“传统”看成是“过去”的观念,实质上隐含着一个通常不易觉察的假定,亦即把“传统”或“文化传统”当成了一种“已经定型的东西”,当成了一种绝对的、固定化了的东西。也就是说,凡是“过去”没有的东西就不属于“传统”,“传统”成了象天上的月亮那样的万世不变的自然物体,而我们与传统的关系也就成了一种与固定不变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借用西人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话说,就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