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 千百年来为人鄙视的艺人,现在也被收入了皇皇辞书。这说明江山代有人才出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不可能无所不求,无所不知的。于是工具书就成了我们不可离之须臾的良师益友。可惜的是这样的师友太少了。就以当代人物专门辞典来说,过去还很少见。解放初期,百端待举,无暇顾及。多年政治运动连绵,风云变幻不定,昨是今非,今非昨是,为人立传也就成了讳莫大焉的禁区。一九七六年十月之后,气象一新,坚冰打破,专业人物辞典相继问世了。 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家辞典》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旧有惯例推想,大概不外收录了梅兰芳、徐悲鸿、聂耳等已作古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的大师巨匠的小传。然而当我翻阅目录的时候,却出乎意外地看到,原来还收录了曲艺、杂技艺术家。这些在旧社会撂地、闯码头,以卖艺糊口,与乞丐同流,现在仍为个别人所鄙视的艺人,也堂堂入典了。这篇翻案文章做得好,应当标这个新,立这个异,破一破千百年的传统观念。这应当说是编者和出版者的胆识。 过去我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活人不能入典。未曾盖棺如何论定呀?将来他再犯了错误如何处理呀?艺术上还没完全成熟呀……无穷的忧虑,拒活人于典外。即令盖棺以后也必须是第一流艺术家、学者才有入典进书的殊荣。而几亿人中有成就的万千艺术家,尤其是民间艺人、地方戏演员,一旦去世,声名也就埋没随百草,逐渐湮没无闻,甚至后来除一个乡土艺名之外,连他的姓氏、名讳都无从查考。数年之后,就会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男是女啊?是哪一朝的人啊?每每遇到这种天真的发问,我总感到一种对亡故艺术家的无限惆怅。翻翻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文苑传、文艺传、方伎传等青史一页,记下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而今天我们不是应该作得更多更好些吗?趁艺术家还健在,材料比较容易收集、查证的时候,何妨为他们写上一笔呢。何必一定要到身后,再去访故旧、翻资料,来一番事倍功半的考证工夫呢。《中国艺术家辞典》收录的大多是健在的艺术家,有的还是风华正茂,目前活跃于艺坛的好角。辞典的编者、出版者办了一件好事,这是应当为当代艺术家们庆幸的。 《中国艺术家辞典》已经出了现代部分第一、二分册。看来还要出几本。由现在的两册推算,将来这部辞典恐怕要收录到两三千人。谁说中国的“家”少呢?看,不是人才济济争奇斗艳吗!面对这样的艺术大军,不禁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之情和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