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动力学·思想动力学·社会动力学 1 哲学与科学——人类智慧的产儿,常常象《旧约全书》中以撒和列伯加的孪生子:以扫和雅各,为争夺长子权而兄弟阋墙。当近代科学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哲学就以君临一切的姿态,裹挟了科学;而当科学开始以精密的态度审视以往种种哲学猜想时,它一方面正确地摒弃了旧的自然哲学,另一方面却又开始拒斥哲学……,这种现象时起时伏,绵延至今并未绝迹,不少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这里留下了令人遗憾的败绩,如黑格尔,如牛顿。 但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的科学主义潮流,客观上却证实着恩格斯的论断:“各门科学在十八世纪已经具有了科学形式,因此它从此便一方面和哲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马恩全集》第三卷第 666—667 页)而科学哲学的兴盛则为哲学与科学的联盟搭起了现实的桥。不管这座桥还有多少不尽完美之处,但它在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却愈益显著,越来越惹人注目。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在理论上把生产力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直接形态,即直接生产力;一种是一般形态,即一般生产力,科学就在一般生产力的意义上被包括在生产力之内。而科学又可以分为两种知识形态一种是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科学知识,无疑它的物化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生产力;另一种是作为科学知识的结晶的科学方法,它涉及到科学成就的评价和选择,科学发现或发明的结构,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研究科学方法必须把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动态发展上,这就是科学动力学。所谓科学动力学,无非是以科学史和科学思维为对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哲学思考。当然,这种哲学思考不仅在研究内容和对象上,而且在思维形式和特征上,都离不开科学。科学与哲学的这种互相交融、紧密结合,产生了一门主要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学科——科学哲学。 如此看来,说科学哲学不仅是科学动力学,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动力学,并不虚妄。正是在寻求社会发展动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动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共有着一个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科学动力学,努力使之转化为社会动力学,这个任务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更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人们都说,中国政治化伦理化的哲学传统曾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达,然而,一旦门户打开,这种哲学特性却也鼓舞了人们从新近输入的近代科学思想中寻找社会动力学的热情。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