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子还没有唱完从武则天剧本风波说开去 六个作家为一个张艺谋写剧本这件事,去年冬天访北京时我已有耳闻。在一个满桌名作家的饭局上,只听几个人议论张艺谋给谁没给谁打电话、给谁是亲自打、给谁是通过别人打的。近日收到寄自北京的一叠剪报,有一条报道此事,争论焦点仍在“作家们是否掉了份儿”上,但终于知道此事除了面子身价、电影与文学的商业化之外,还牵扯到武则天,以及怎么重写历史、由谁来重写的问题。这倒可以一总说几句了。 至今为止,张艺谋是中国新电影潮流中最走红的导演。听国人称他“得奖专业户”、“天才”、“大师”、“大手笔”,耳朵已经听出一层茧,却从未听谁称他作“专拍女人戏的男导演”。其实,论才华、奖杯、大手笔,好些中国导演也不缺,这后一条才真是张艺谋独一份。 不信看一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现在又要拍《武则天》,重头戏全在女角身上,故事也全以女性为主。张艺谋已经拍遍了农村、乡镇、民国、古代的女人戏,就差没拍当代都市女人了。而且,如果说《红高粱》里,女角戏仍被一群光头大汉压着,那以后女人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却越来越突出、被表现得越来越有力。同时,男人则日益被推到后景,甚至成了女人们的陪衬。 这一回张艺谋更往前走了一步,不仅题材仍写女人,受他约请写武则天剧本的六个作家里,居然有三个是女的。也许你觉得这很自然:武则天是女的嘛!可是你再想想,中国影视界有过几回这样的事?还有哪一位男导演表现出过这种起码的敏感? 不错,很多人指责张艺谋用拍东方女人和表现中国愚昧落后的戏迎合洋人和国际市场,向老外献媚。在他们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之前,我觉得这可能属于三种情形:一是小人之心的嫉妒,二是老学究老道学冒酸气,三是东方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走火入魔。 怎么,我们那些个封建糟粕、邪风陋俗、压制妇女的“落后”还要关起门来,捂在怀里光许自己人知道自己人欣赏?是不是让这些“国宝”热乎乎地传下去才好?讲到商业化和市场,艺术试验不等于光试不验,中国如今有哪个导演不考虑电影市场?又有哪个目光现代、雄心远大的导演不考虑国际电影市场?喊了多少年的走向世界,当然早该想到好莱坞也在这世界上,而且还占着老大一片地盘。 考虑观众和市场是需要的,拍女人题材这选择本身,则不仅是需要,实在是难得之举。我没有兴趣去揣测张艺谋是否老谋深算,是否意图借此一手捧巩俐一手挠观众的痒。怎么没人这样揣测也是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