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文化修养添砖加瓦 据说,“文化”是各派学说解说最分歧的名词之一,已有的各种定义不下三百个。我们幸运的是,经过长达十年的一场灾难,大家痛定思痛,终于摒弃了那个以没有文化、扼杀文化为“文化”的荒谬定义,对文化的理解多少一致起来了。党中央发出极大地提高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号召,上上下下,无不拥护,是为明证。 跑进书店一看,猗欤盛哉,文化之多的确琳琅满目。随便拿起一本书看看,包括食谱花经、棋艺乃至家具图谱在内,无不挂在“文化”名下。这些当然是文化,货真价实的文化在十年动乱中被无端贬黜的文化,现在应当给它们以应有的地位。然而,一个对文化感兴趣的人,要想通过读书使自己成为“有文化”的人,未必会到此为止。因为文化不仅是一种休息、娱乐的手段,还应当把它当作启蒙的武器,用以打开视野,丰富见识,提高思想。 三联书店在一九八○年出版了五本小书——陈原:《语言和社会生活》,吕叔湘:《语文常谈》,朱自清:《经典常谈》,费孝通:《访美掠影》,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我想,这些书大概属于上面所说的后一类文化。这些书,粗看起来似乎难以“一以贯之”,各有各的专业,各讲各的问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丛书名称。然而,出版社把它们设计成一个格局,应当是有一个统一的考虑的。我们假定把这种考虑说成是提高文化修养,也许不会太错。 这五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并不具有在狭义意义上的实用性。比如读了《语文常谈》,未必就能有助于改正语法错误、修辞缺点,也不能就此成为汉语语言学家。朱自清先生四十年前在《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得好:“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我看,不只经典(朱先生这里指的是中国古籍)如此,对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即朱先生说的“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来说,其他各种学问何妨也都见识见识,汉语语言学(《语文常谈》)、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生活》)、美国社会(《访美掠影》)、某种艺术流派(《印象派的再认识》),应当都在见识之列。 强调这些书的非实用性(尽管是狭义上的),可能会使人觉得这是些无关紧要的书。十年动乱中,谁要一提非实用性,当然成了一条罪状,因为这时要的是“立竿见影”,是“刺刀见红”,是连辞典的每个条目中都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