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传统申小龙《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读后 《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充满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只有五种语言在传布文化上有过压倒优势,它们是古典汉语、梵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和它们比起来,甚至象希伯来语和法语这样的文化上很重要的语言,都落到次要的地位。”(萨丕尔:《语言论》第 121—122 页)可是汉语研究的现状却令人汗颜,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语言,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个独立的语法体系。虽然人们可以说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但这个事实无疑有着深刻的文化史和哲学上的教训与含义。作者是深刻的,虽然他的专业是语言学,然而他却从文化发展史和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反省这一现象。他通过周密的纵横两个方面的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本书虽然是谈语言学的,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纯粹语言学的范围。因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历程的一个缩影,作者反思和总结的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教训,同样也是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教训,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这一百多年来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到了全面、深刻、系统地加以反省和总结的时候了。 一 本世纪人文科学的研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语言研究成了人文科学家们共同关心的焦点。不仅语言学研究本身在本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给予其他人文科学学科以重大的影响;而且其他各门人文科学学科也纷纷将目光转向语言研究。这就为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奠定了切实的基础,给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果说数学研究、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的话,那么语言研究也可以说是一切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这一点将越来越清楚。 在人对世界,对自然的困惑、探究和理解的无穷进程中,语言占有核心的地位,这决不是偶然的。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的:“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大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帕默尔:《语言学概论》,中译本,第 148 页)语言又是我们所感知、所体认和理解的世界形式,人是按照其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种接受形式决定了他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语言形式之外的世界对人来说既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