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立定 八面来风——做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既能让学生得其所获,又能让同行的教师钦佩折服? 最近参加了一次市里举办的“新课程诗歌教研会 ”。课堂精彩纷呈,与会者流连忘返。很多老师在言谈之间更是神追慕往。我当然很高兴,因为老师发现了差距,这才是活动的最大意义。 那么到底我们和优秀教师的差距都有哪些?根源又在哪里呢? 语文是什么?它是由学习语言文字而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其广义的综合素养涵盖了知识、情感、意志、能力、习惯等等的各个方面。但我想具体的语文应该是锻炼能力,提升素养,感受熏陶,深化品质,只此而已。 但对老师来说,能完成这个目标确实是有难度的,怎么说呢?比如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只要努力就能圆满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要选择自己的导师,一个是科学家杨振宁,一个是某大学教授。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前者杨振宁博士的学识外延更广阔,认知更权威,而且我相信其学习的过程会更加享受。 妥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师的标准就出来了。要有更深厚的学识,你的认知才能更权威;要有声情并茂的技巧,你的课堂才会更享受;要有触类旁通的胸襟,你的外延才会更广阔。 不管教学再怎么改革,这就是它不变的根。镜非辞照,真性在不照之间;川非舍流,静因有不流之体。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长于演说,善于宣情,精于点拨。 做一个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写一篇洒脱的文章,我始终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师,教研员乃至书评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则无从谈起。读书成才的途径很多。古语中的“穷学文,富学武”说的是读书可以自学,它不像武学上的一招一式的瞬间机变,必须要有高人在一旁点拨,而“文”只要是穷览累读自可成家。从我的了解而言,文学素养的大部分功劳当归于自身,老师的三年之效(四到六年级)也实在不及自己苦读的一月之功。但是至于要读什么,怎么读。则更需要有名师的指点。我崇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可单文学一脉我更推崇韩愈,王安石,范仲淹。他们不仅为一代文宗,但他们更重要的角色是当时政局的核心人物。作品立意高远,言之入骨,丰约不居,均是超脱于文字本身而全无作做的经世之文。 做一个演说家。“听闻家中事,双眼泪婆娑”。 做一个杂家。一个大家首先是一个杂家。记得袁隆平在一个获奖宴会上用小提琴深情地演奏了一首李四光创作的乐曲。 求法于外,孰若自强于内。 笋一旬而成竹,松百年而参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