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倒影集》作者 读了杨绛《倒影集》,禁不住要写一封信致《倒影集》作者 读完了杨绛同志的五个小故事,我翻到前面重读她的《致读者》——这篇书信体的作者自序。婉约的语言,恳切的态度,使我觉得应该给作者回一封信,谢谢她的作品给我的愉悦。在回信之前,请允许我把杨绛同志的原信抄下来。 敬爱的读者: 我希望这几个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余,供您片刻的消遣,让您养养心、歇歇力,再抖擞精神投入工作。这就是我最卑微的愿望。假如您看完后,觉得还有点儿意思,时间消耗得不算无谓,那就是我更高的愿望。 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旧社会的。在我们的新时代,从前的风俗习尚,已陈旧得陌生,或许因为陌生而变得新奇了;当时见惯不怪的事,现在也会显得岂有此理而使您嘻笑使您怒骂。这里收集的几个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所以称为《倒影集》。 这些稿子还藏在抽屉里的时候,我曾给柯灵同志看过一部分。他督促我发表。我常记起《小癞子》里引的一句话:“一本书不论多糟,总有些好处。”那句话在这里未必适用,可是我仍然用它作为出版的借口。 杨绛 一九八○年六月 尊敬的作者: 在工作的隙缝中,我读完了您的五个小故事,真如您说的那样,养了养心,歇了歇力。可是我并不存借此消遣之心。您的故事虽小,看得出来是当作一回事儿认真写的,我不敢怠慢,不能不当作一回事儿认真阅读。阅读完了一点儿不后悔,并没有把时间无谓地消耗了的感觉。因为每读完一篇,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总萦绕在我心头,逼着我非得合上书本想一会儿不可。我说的是实话,不知道能否满足您的“更高的愿望”。如果我是个作者的话,能够达到这一步就感到非常满足了。 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我想了些什么呢?故事都发生在旧社会里,人物和情节都陈旧了,对咱们来说,应该越来越感到生疏。可惜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人物,有些情节,还化了装改了样出现在咱们周围,咱们也见惯不怪。第二篇故事中的那位不占便宜不肯罢休的“玉人”,咱们跟她不是似曾相识吗?——当然不再以房东少奶奶的身分出现了。还有那位敢于跟她针锋相对的“田师每”,死死地保住一家的利益,这样能干的讲求实际的正派人,咱们见得更多了。至于郝志杰那样的小喜剧,回忆中的美好的憧憬,一旦重现却满不是那么回事,恐怕无论多少年后还是会有。所以我读到房东太太的苏州语音,就料定她就是郝志杰年轻时候邂逅的那位“玉人”——苏州小姐刘枚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有滋有味地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