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简介方向东《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最早就附属于“六经”中《礼经》即《仪礼》,是《仪礼》的辅助资料。到了唐代,《礼记》列在“九经”之中,宋代列在“十三经”之中流传至今,可见《大学》《中庸》一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大学》《中庸》在西汉时与《论语》《孟子》并称“小经”,相对于所谓“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六经”(“五经”加《论语》)、“七经”(“六经”加《孝经》)而言,并单行于世。《汉书·艺文志》有《中庸传》二篇,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四库全书提要》认为:“盖子思之作。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汉儒以无所附丽,编之《礼记》,实于五礼无所属,故刘向谓之通论。”宋代孝宗淳熙年间,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大学》《中庸》又加入了“四书”的传承系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一直沿袭到明、清,因而《大学》《中庸》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大学》的作者,郑玄注《礼记》此篇时没有明言,宋代有学者认为是曾子所作,如黎立武在《大学发微》中说:“《大学》其曾子之书乎?”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朱熹认为经文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文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比较各家的说法,朱熹的说法最为得当。《大学》的内容,说得简单点,就是古代的教育方针,牵涉到“知”和“行”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三大纲领:一是“明明德”,就是挖掘发现人的道德和良知良能,属于求知和修身的范畴;二是“亲民”,程颐认为当作“新民”,就是使民众日益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求知和修身的具体运用;三是“止于至善”,就是前二者所达到的境界。实现这三个纲领就是八目:“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三纲八目有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宋代金履祥的《大学疏义》说:“古者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年八岁则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皆入大学。八岁者,小子也,以其为小子之学,故谓之小学。十五则大人也以其为大人之学,故谓之大学。小学者,养其良心而谨其学业也。大学者,充其知识而措诸事业也。所谓大学之道者,谓大人所以为学之理也。”朱熹认为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