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趣话:说“”油扳倒葫芦洒了油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是开门不可少的,仅次居于柴米。 油,形声字,从水,由声。本义为油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说文》载,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给《说文解字》作注时说,一般人都用这个字来表示“油膏”。按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这样的解释:“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意思是说:凡是凝固了的就叫脂肪,稀释的就叫膏或油。清代袁枚说“油有荤素之别”。相对而言,动物油称荤油;以植物油而论,也称素油,又名清油。 一 油的最早用途并非在饮食方面。史籍的《隋书·炀帝纪》曾提到避雨用的“油衣”:“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这里的“油衣”用的是桐油。 点灯应是油较早的用途,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形容照明说“焚膏油以继晷”。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含油熟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反映体现人类文明历史的照明工具油灯形制的一个重要的佐证。如: 不拨灯不添油——省心(芯) 灯盏无油——火烧芯(心) 灯盏无油——光费心(芯) 灯尽油干——玩儿完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灯盏添油——不变心(芯) 大风天的油灯——吹了 灯是用于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但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以上歇后语,通过灯盏灯芯、点灯用油、拨灯添油、油助芯燃的描述,就反映了油灯的基本形制和特点。 油灯在过去的时代里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皿,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格,曾经在逝去的年代里为历代文人雅士不断吟颂。魏晋时期庾信的《灯赋》,江淹的《灯赋》,谢朓的《咏灯诗》,唐韩愈的《短灯檠歌》,皆取材于灯而寓有深意。此外,灯火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甚至越来越旺盛,那是因为有油及时补充、添加到灯里去以满足灯火燃烧的需要。如果灯里的油量不能满足灯火燃烧的需要,那么,无论多旺盛的灯火,都必将会逐渐油尽火熄。所以,现在人们常用成语“油干火尽”来形容罄尽。用“油干灯尽”和“灯尽油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都消耗一空。用“油干灯草尽”比喻很快就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