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四问》教学思路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单元介绍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与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内容丰富,要在限定篇幅之内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全貌,必须借助目录学的成果。所以教材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运用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做了宏观的梳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古人治学一个很重要的入门途径:从目录入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十七史商榷》)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也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了。”(《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第二个问题讲的是“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横向分类,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纵向展开,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所做的梳理。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人“治学要先治史”的观点。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与教材的对应情况,我们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作一总结。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老子》《论语》《孟子》《庄子》《 墨 子 》 《 韩 非子》《荀子》等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哲学一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至两汉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在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史学西汉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典籍中具有重要地位。《礼记》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哲学二两汉至隋唐佛教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