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也要做点“无用的事” 今天上午,我在班里讲了一节“名著阅读课”,内容就是王朔的《顽主》。介绍了王朔的语言风格、作品、编剧等知识之后,我带领学生读了几段《顽主》中的幽默搞笑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一下“戏谑反讽调侃”的文学风格。 怎么说呢,这节课讲的内容,高考绝对不会考,甚至连平时写作文都不一定用的上,从应试的角度看,这是一节扎扎实实的“无用的课”,以至于一个听课的老师下课之后问我:“你这节课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我笑了笑,说:“不想达到什么效果,就是想让学生玩一下,轻松一下,接触一下当代作家的作品。”我能体会到听课老师的不解,可能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应该紧紧围绕着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展开,而带有搞笑色彩的名著赏析之类的东西与“双基”离得太远。我觉得,语文课,应该讲一点“无用的东西”。 “有用”和“无用”是价值领域的两个词,判断一件事情有没有用,标准很重要。如果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那这节课就是无用的;如果以学生的人生成长而言,这节课就是有用的。语文课程,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其目标不论是“言语”还是“语感”,还是“知识”或者“素养”,都没有什么问题。而具体到每一节课,我认为,不一定每一节课、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语文课上,讲一点“没用的东西”,挺好的。 之前,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对联课,就是将有关名胜古迹或者名人的对联集中起来欣赏一下,学生也进行了一项积累。可是在第一次段考中,6 分的对联,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分。我也曾困惑过一段时间,花了那么多时间,居然没什么效果,还不如不讲那节课呢。不过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课堂上的东西不可能立刻转化为分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语文界估计不是什么褒义的词。学生是没有得到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收获。或许,他们一生,也就那么两节课曾经接触过对联,以后工作了,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的。 《新周刊》杂志社主编了一本叫做《做点无用的事》的书,里面有白岩松的一篇文章《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在他看来,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我非常认同他讲的这句话:“当每一个人都在拉扯你要去做很多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