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记得去年教师节,以前在陶铸中学的一个爱阅读的学生曾只元在我空间留言说,“祝老师培养出更多的学生自己来”。“培养学生自己”,就是说让学生是学生自己,是一个有个性化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维习惯、灵活的处理问题的能力,独立的人文精神。他的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只是没时间和心情静下来整理、深思。 今晨,经过昨日的暴风雨,天气凉爽,心情也变得舒畅,顿生出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之念。 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我来说,这本来不是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纲要》《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等文件上也写得清清楚楚。但个人一直认为那是培养社会人的标准,是一种格式化了的标准。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也不会超越社会而存在。社会对人的影响之广、之深毋庸我言。 世界最精密的机器也没有人的心理复杂。人生必然中的偶然,也是无可预测。最成功的人也会有成功后的烦恼与痛苦。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无法很好或不能面对的成长的困惑。而高中其他各科大多是思维层面的训练和培养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学好了固然可以提高成绩,但心理的困惑不只是单单成绩提高就能解决的。 唯独语文直指人心。语文中看到的是人心,看到是文学大师本人的心,接触到的是文学大师眼中、心里的人心。大师们或直接或间接、或现实或理想地展示一个个生命、一段段生活。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带着学生去感受这些喜悦、悲伤,快乐、痛苦,乐观、悲观的精美画卷;去描摹人世沧桑。 但上述所说,还不是我所说的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歌德如是说,“我憎恨那些只能教训我但却不能丰富或直接激励我行动的一切事”。歌德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上也很好。语文应该丰富与激励学生。学生能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去丰富自己,能有韧性的激励自我。下面我就这两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学生能自由、自主的丰富自我。 学生首先是社会的人。他们生长的环境、家庭、社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有决定性影响,他们的思考、思维方式也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应该不是一个全盘否定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修改的过程。理想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阉割了的真实。用阉割了的真实去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那应该是最大的恶。所以,在语文教育中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或尽量真实的世界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就是一个导游,把学生带到河边,让学生既看到河水的壮阔,也看到波涛的汹涌;把学生带到溪边,让学生明...